清潔與衛生有什麼不同?保持環境衛生與預防流行病息息相關

談及環境「清潔」和「衛生」,相信不少人對兩者的區別並不太清楚。儘管它們看似有很多共通點,惟在實踐和評估方面卻大有學問。 一般而言,清潔指去除表面可見污垢、垃圾和污漬的行為,這通常與外觀相關。而衛生則著重於預防疾病,以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傳播為出發點。

疫情令我們深切體會到呼吸道病毒的威力,這些病毒可以迅速席捲全球,引致大流行及死亡。隨著全球化提高了人口流動,此舉亦加劇病原體傳播速度,令壓制疾病傳播變得更加困難。研究人員發現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,在病毒傳播鏈中擔當著重要角色。[1]

在很多情況下,即使物體表面看起來潔淨,但仍可能潛藏肉眼看不見的細菌,未能符合衛生標準。研究指出,流感和冠狀病毒等呼吸道病毒能夠在不同的表面上存活一段時間,此取決於表面的類型和病毒種類。

根據學術期刊《微生物》(Microorganisms)的一項研究,常見的環境病原體、微生物等可以在木材、鋼材、織物和紙張等常見的物體表面存活數星期,甚至長達數個月等,[2] 以大腸桿菌病毒為例,則可以存活近兩個月。鑑於公共空間中物體表面的污染程度可能各有不同,某些物體或含有很高的病毒量,構成衛生風險。

常見病菌 最長存活日數
抗萬古黴素腸球菌 120 天
綠膿桿菌 480 天
諾如病毒 7 天
克雷伯氏菌屬 900 天
金黄色葡萄球菌(包括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) 210 天
流感病毒 2 天
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7 天

我們如何確保環境是否清潔和安全,特別是「隱形」的有害病毒? 如何得知病毒量多少? 怎樣才算得上是潔淨?傳統的清潔程序當然有助保持衛生,但同時亦欠缺可量度指標來量化清潔的結果及效能。

我們可借助以科學為本的病毒檢測方式,應對上述的疑問。透過數據化衛生標準及清潔程度數據,我們可以制定合適的清潔方案,致力減少細菌和病毒傳播,消滅肉眼見不到的傳播鏈。

接下來,我們將分享更多關於量化清潔程度數據和提升環境衛生的資訊。如欲了解更多相關產品資料,歡迎電郵至 sales@avalonsteritech.com 聯繫我們。

參考文獻:
[1] Leung, N. H. L. (2021). Transmissibility and transmission of respiratory viruses.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, 19, 1–18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79-021-00535-6

[2] Wißmann, J. E., Kirchhoff, L., Brüggemann, Y., Todt, D., Steinmann, J., & Steinmann, E. (2021). Persistence of pathogens on inanimate surfaces: A narrative review. Microorganisms, 9(2), 343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microorganisms90203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