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毒劑功效的源起 —— 它們可信嗎?

隨著大眾對環境衛生意識提高,消毒劑所聲稱的功效、是否有通過全面測試與認證等均備受關注

消毒劑的作用是消滅、控制或防止致病微生物生長的化學物質。不同的活性成份、濃度和使用方法亦會影響殺菌功效。隨著大眾對環境衛生意識提高,消毒劑所聲稱的功效、是否有通過全面測試與認證等均備受關注。

評估消毒劑的功效有許多標準測試,包括篩選測試、挑戰測試,以及實景測試。其中,EN 1276是其中一種最普遍的消毒劑有效能力標準測試。此定量懸液測試常用於評估化學消毒劑在食品、工業、家庭和機構場所等的殺菌功效。

EN 1276 測試條件與參數

EN 1276標準制定了一系列測試參數,包括細菌種類、接觸時間、測試溫度和干擾物質。

1. 強制性測試微生物

根據細菌的細胞壁結構,細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——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。細胞壁是細菌的保護膜,令細菌可在極端溫度和pH值環境下存活。EN 1276 列舉了一系列涵蓋上述兩類並具代表性的微生物作為測試基礎。

2. 接觸時間

此參數是指消毒劑的持續作用時間。一般而言,接觸時間較長將提高消毒功效。測試消毒劑過程應與實際使用場景相對應,因此制定合適的測試接觸時間非常重要。例如測試消毒搓手液時,五分鐘的接觸時間並不合乎現實,合理的接觸時間應設定為30秒或60秒。

3. 測試溫度

溫度會直接影響細菌的存活能力,亦是EN 1276測試標準中的一個可控參數。一般而言,較低的溫度有利於細菌生存,且未能反映消毒劑在實際使用場景中的滅菌功效。因此,在進行EN 1276測試時,溫度的設定應和消毒劑預期使用場景相對應。

4. 干擾物質

於現實生活使用消毒劑時,干擾物質如食物碎片、油、灰塵等均可能影響消毒劑的滅菌功效。進行EN 1276測試時添加人造干擾物質,可用作評估消毒劑在「受污染」環境下的功效。EN 1276規定結合清潔與消毒功效的產品必須通過「受污染環境下」的測試。反之,沒有添加干擾物質(「潔淨環境」)的EN1276測試,則適用於使用前須額外進行清潔的消毒產品。

測試方法

簡單來說,先將消毒劑(即用型)、微生物和干擾物質以8:1:1的比例混合。在預設的測試溫度下,讓混合物在指定的接觸時間內發揮作用。測試時間過後,添加中和溶液以終止消毒劑的作用,並讓混合物中存活的微生物繁殖兩日。實驗人員可以透過對比測試溶液與原始溶液中的細菌數量,從而評估消毒劑的滅菌功效。合格的消毒產品必須對強制性測試微生物展示出高於 99.999% 的滅菌率。

測試局限

此測試的主要限制之一,是對未能完全反映實際使用場景下對消毒功效的影響。例如,測試未有涵蓋不同的使用方式(如噴霧、擦拭、水霧)、目標表面(如紡織物、塑膠或金屬),以及其他環境因素。此外,當消毒劑結合自動化方案如消毒機器人時,應採用更合乎現實的模擬消毒方式進行測試,以充分反映機器人配合消毒劑的滅菌功效。

結論

所有標準化測試方法(包括EN 1276懸液測試)均建基於科學基礎而設計。鑑於EN 1276懸液測試簡單且複製性高,因此它是測試殺菌功效的基礎,亦適用於評估現今市場上大部份的消毒劑產品。不過,由於相關測試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,用家須要注意實驗結果或未能完全反映實際場景下的使用效果。接下來,我們將會討論用於進一步評估消毒劑功效的各種測試和行業標準,請密切留意資訊中心。